网站颜色:

甘肃漳县特产漳贵宝浴盐礼盒装25x15袋x6盒


 

漳县地处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广河齐家坪三大新石器遗址包围的中心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漳县先民就不断收集和食用当地硝盐,使漳盐之名先于漳县而闻名于世。1992年,“甘肃真空盐厂”建成,这标志着漳县盐厂生产走上了现代化水平。

  漳盐·来历

 

  漳盐先于漳县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

  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正是因为当地的盐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以及秦国的重视,当权者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西汉时,昭帝刘弗陵曾于公前83年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肃盐铁官营的成效为论据,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提出了“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争,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章帝建初年(公76年),当权者觉得这里是个天然屏障,所以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并在全国28个郡设专职盐官,“障县”(后来逐渐演变为“漳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可见,漳县是跟随这方土地的盐业走进历史的。

  明洪武年间,政府重修盐法,加强了盐业管制,还组织盐民对两口古井进行了维修,规定65家开炉煮盐,正式颁发了注册为“漳贵宝”的营业执照。漳盐年产量当时已达51万斤,到万历年间又上升到180万斤。从此,响亮的“漳贵宝”在数百年历史中引起了久久的回音。

  百年回眸

  1950年甘肃省首届农民代表会议在兰州举行。

  1951年兰州人民广播电台与省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共同开办甘肃省职工业余广播学校,是为全省广播学校之始;甘肃人民出版社成立;

  1956年甘肃省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兰州召开。漳盐·发展 盐业“繁荣”盐井镇

  漳县有一个盐井乡,乡政府设在盐井镇。这个因先民世代在这里掘井熬盐而得名的小镇,坐落在漳河南岸,盐场沟沟口的开阔地带,东连猫儿嘴、西接喇嘛山、北依漳河岸、南靠牛头涩朱家河自南向北,贯穿市镇,汇入漳河。

  现在,这个仅有7000人口的小镇看上去没有现代都市的繁荣豪华,但历史上却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

  那时的盐井镇,不但天天是闹市,而且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夜幕降临后,井台上水车隆隆灯光灼灼,作坊里炉火熊熊烟雾腾腾,街巷间驼铃声、马蹄声、叫卖声、唱声不绝于耳直至东方泛白。

  围绕盐业,镇上五行八作相继兴起,三教九流竞显身手:行医的、教武的、说书的、卖唱的、求签问卦的等,凡旧时代江湖有过的行业这里几乎都有。

  而且,别处没有的这里也有,比如“烟客”。所谓“烟客”,就是以给人点烟为业者,他们手执四尺多长的旱烟袋整天架着在各作坊里转悠着,盐匠们操作在水汽浓重的锅边,双手始终不得半会空闲,想过烟瘾怎么办?只需一个眼色,烟客这边已把烟嘴伸进盐匠唇间,那头随即引火点燃烟锅,完了,盐匠顺手抄起一搅板水盐抛进烟客提篮,交易就结束了。

  成宗大德年间,障县旧城被一次特大洪水冲毁,遂迁至盐井对面裴家庄与汪家庄之间的古城峪,并将沿用一千多年的“障”或“鄣”改为“漳”。

  明清以来,盐井虽不是县治所在,但它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几乎一直没有改变。

  到了近代,由于战火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这时的盐井镇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但仍不失为漳县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的食盐仍供给着13个厅、州、县、卫、所人民食用,而且文化事业依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养育了像王宪、张雅韶等一批具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人物。

  漳盐·传说连连看山坡“白霜”治好少女瘤

  漳河南岸,青青盐峰山巍然屹立。盐峰山下,有“漳县八景”之一的“宝井汲玉”,有一个世代不衰的大集镇。

  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家富户,老两口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生得姿容娇美、聪慧可爱,然而在“及笄”之年,她的脖子上却长了个大瘿瘤。父母又愁又急,女儿也忧心如焚。

  她每天清晨到门前溪水边梳洗,清清溪流,照映出花朵似的脸庞,如今凭添了一块瘤子,心中便压上一块石头。

  一天早晨,她突然发现自家屋后山坡上有一层白如霜雪的粉末,便联想到也许这是一种什么灵药@芽她用手指一沾,送到唇边一舔,嘿,不苦不辣,却是一种咸中带香的味儿,于是便轻轻捧上一捧,悄悄地和在水里、饭里“服药”。这一和,饭菜竟香了许多,使她食欲大增,更神奇的是,那恼人的瘿瘤一天天萎缩变小,后来渐渐愈平了。

  少女高兴得像只小兔活蹦乱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母。她的父母如法尝试,果然不错。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大家都争相去采集那层宝物佐食。有外乡来的见过世面的人说,那东西名字叫“盐”,外面稍富裕一点的人家,早就每顿必食呢。大家听他这么说,便更积极地采来佐食。地面上的盐很快采完了,便向地下挖。

  说来更妙,挖地不太深,便有水渗出,一尝,比地面上的盐粉味儿更好。慢慢地,两口盐井就逐渐挖成了。

  人们汲水熬盐,贩运外乡,洮岷陇渭一带,不再从迢迢千里外运盐,直接食用盐井里的盐了,味道极好,远近之人,无不赞赏。

  于是村子热闹了,每天清晨有山沟里来的卖柴者集于此处,以后又有了杂货摊、商店,有了外地来的商户开业定居,一座熙熙攘攘的盐井镇日渐形成并繁荣起来,整个河谷地带也就叫做“盐川”。

  “神仙显灵”盐井重获生机

  晋朝“八王之乱”以后,朝廷衰落,管不得那么多地番“盐川”一带便被“番人”占有。据说就在当年,盐井忽然干涸了,祖祖辈辈靠熬盐活命的人一下子断了生路,集镇也随之萧条冷落。

  无奈的人们有的在井边点上香烛,垂泪祈祷,希望井水复出;有的干脆绝望地流落他乡,另谋生路。一天夜里,有几户心最虔诚的老盐户同时梦见两位神仙乘鬃云自盐峰山顶飘然而降,一男一女,皆银色冠服,一个长须飘拂,一个满脸慈祥,向朝拜的人说:“而今天下大乱,地方不靖,我们只好远避四川。今见百姓艰辛异常,痛苦弥深,特来看望,如若你们能建一清静之所,让我们赖以安身,便四时常来你番让盐水长流,活你一镇百姓。明日是我生日,为布德人间,惠泽黎民,特来告知。”言讫升空向西而去。

  第二天是十月十五,做梦者顿悟这是神仙显灵,便筹集款料,在盐井上面平台上修建了一座盐神庙,正殿中按梦中形象塑了盐神夫妇像,对面建了一座戏台,每年十月十五唱戏三天。果然,盐井中又宝水盈盈了……

 

热门设计服务